当前位置:成都新闻网 » 品 宣 » 活动 » 正文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举行 曹立军甘霖出席

2025-11-13 11:15:13 来源:成都日报

11月12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立军,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甘霖出席。副市长许兴国,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褚良银分别致辞。

活动开始前,曹立军、甘霖共同参观了科技成果展,详细了解四川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情况,听取推进校地合作情况的汇报。

曹立军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出明确部署。刚刚召开的省委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更多创新产业集群。当前成都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四川大学等在蓉高校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希望四川大学继续发挥创新优势、人才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与成都携手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参与“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对接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做优服务生态,全力支持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学校建设发展、人才创新创造、成果就地转化的良好环境。

甘霖向成都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四川大学建设发展表示感谢。他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四川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最高追求,深耕成都、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持续提升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贡献力引领力。下一步,四川大学将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坚持“成都所需、川大所能”,紧密对接成都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医疗等综合优势,持续深化市校合作,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大学校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力度,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在川落地实施、赋能成都“三中心一基地”建设。

许兴国在致辞中说,去年以来,成都常态化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进一步促进供需高效对接、成果高效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本次活动走进四川大学,将为学校创新团队、校友企业与产业园区、链主企业、投融资机构搭建起深度对接平台。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四川大学的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成都落地,促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

褚良银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四川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大力推进高水平成果产出与高层次人才培育,通过与成都市共建高能级平台、深化校地企合作等举措,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与核心竞争力,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应用。期待各方深化合作,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成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活动现场,成都市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正式揭牌,面向新经济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正式启用;发布四川大学科技成果470余项,集中签约了一批重点项目,3位企业家围绕技术产业化作主题分享。

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历章,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文峤,市委秘书长丛峰;四川大学校领导叶玲、游劲松,近300名四川大学科研机构、科研团队及校友企业、创投机构代表;有关市级部门、区(市)县及产业园区负责同志,部分兄弟市(州)科技局负责同志等参加有关活动。

相关新闻

成都市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揭牌 建设人才创新服务“六大平台”

成都市人才成果展示平台

成都市人才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成都市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平台

成都市技术转移人才事务服务中心

人才成果投资孵化路演平台

成都市政产学研全链条服务平台

11月12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上,成都市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据了解,成都市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下称“中心”)将联合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大成都研究院、科创帮等组建运营“共同体”。

中心将如何高质量推动成都人才创新服务?记者了解到,中心将引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能力,由成都市技术转移人才学院提供专业技术经理人支撑,建设“六大平台”——成都市人才成果展示平台、成都市人才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成都市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平台、成都市技术转移人才事务服务中心、人才成果投资孵化路演平台、成都市政产学研全链条服务平台等。

“希望聚焦科技成果持有者、技术发明人的全链条服务,激活‘人才成果’、放大‘人才价值’、做优‘人力资本’,探索出一条以人才为‘靶点’协同推进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全新路径。”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相关新闻

面向新经济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启用

打造家门口的“成果转化加速器”

如何将高校创新资源有效导入本地产业发展,有效克服科技与产业“两张皮”?以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创新,成为众多城市探索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关键一步。

11月12日,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上,市校合作重点项目——面向新经济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下称“中心”)正式揭牌启用,将通过搭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平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快速就地转化与应用。

为何在“家门口”建平台?

直击科技成果转化“痛点”

“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就在磨子桥,可以说是就在川大‘家门口’。”武侯发展集团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分管负责人周书田介绍,中心就像一个在川大“家门口”的科创“成果转化加速器”,旨在打破校地合作壁垒,探索建立校地利益共同体。

记者了解到,中心聚焦人工智能、转化医学、微波射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赛道,整合科创资源打通从原始创新、应用开发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流程,推动川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转化孵化以及引聚高能级川大校友企业,加速四川大学创新成果就地就近转化。

如何破解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难题?周书田介绍,中心作为“家门口”的便捷创新载体,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综合赋能空间,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难题。“目前,中心已实现‘开园即满园’,数十个川大创新团队、校友企业及其关键成果技术项目落地。”

如何助推成果转化加速?

“串联创新资源”成为关键词

“我们设立该中心,核心逻辑在于依托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强势学科技术,推动交叉学科融合,精准对接市场化、行业化发展的关键需求,从而催生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

中心采用“串联创新资源”的逻辑,这一点其实在此次入驻企业集中签约中显而易见。

以签约入驻的四川智耀海纳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负责人胡远烈会同四川大学机械学院,充分挖掘科技成果,围绕公司的核心技术方向,具体落地了包括AI算法、光学、具身机器人等在内的11个实验室,构建起完整的新型产学研联合模式。“借助这个中心作为桥梁,我们企业能够整合来自高校院所、政府科技服务等多方面的资源。”胡远烈解释道。

“项目团队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研发空间,还完善了实验室设施等关键配套服务,有效弥补了其在校内发展的资源短板。”谈及校内那些初期成果转化项目,周书田告诉记者,中心将搭建起高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桥梁”,让校内团队、成果和人才实时掌握市场需求,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直接对接市场,成为高校伸向市场的关键“触角”。

相关新闻

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多个校企地合作项目落地成都

11月12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在蓉举行。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上进行了三轮集中签约,共14个校企地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校企合作“挖宝”

让科技成果就地就近“安家”

在活动现场,聚焦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智能网联等领域的5个蕴含川大“创新基因”的校企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这意味着,这些从四川大学“走出来”的创新成果也将就地就近“安家”,迈向应用场。

在成都云海四面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上,众多前沿创新产品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我们是全球首个提出具有空间立体结构的核酸药物团队,将建立起普适性的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核酸药物的递送,目前临床试验进展得非常顺利。”与云海四面体公司签约39项技术及专利权转让合作协议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林云锋现场介绍,作为一项底层平台型技术,其颠覆性在于能够广泛适配各类核酸药物,犹如构建了生物医药领域的“高铁系统”,有望彻底改变核酸药物及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格局。

与林云锋教授同时签约的,还有来自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向钢教授团队,他们与成都昆仑玉丘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氧化镓单晶生长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将共同进行氧化镓单晶生长成套技术开发,项目金额达1600万元。

“依托川大向钢教授团队在半导体材料物理领域的深厚学术能力和丰富研发经验积累,合作研发氧化镓单晶材料生长技术和生产工艺,攻克第四代半导体核心材料在大尺寸、低缺陷单晶制备中的关键技术瓶颈等。”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校友“回家”二次创业

高能级企业来蓉投资兴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签约项目中,除了川大自己的创新团队外,还有“回家”创新创业的校友、来蓉“投资兴业”的高能级企业代表……

“选择回蓉二次创业,成都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谈及回蓉的原因,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四川智耀海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远烈娓娓道来。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定居并工作于吉林长春。此次重返成都开启二次创业之旅,既是看中母校众多创新成果,也是看中成都这座创新创造之城的发展机遇。胡远烈特别提到,成都在汽车零部件配套、智能制造产业领域拥有显著的产业优势,与企业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在接下来的1至2年内,我们还计划聚焦新材料、机器人、无人机等前沿领域,在成都布局两到三家新公司,并与四川大学紧密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带动更多企业来蓉发展。”胡远烈透露道。

签约项目中,不只有校友,还有新朋友。“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强脑科技是哈佛创新实验室孵化的首个中国人主导的脑机接口潜力独角兽企业,以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为核心,聚焦智能仿生肢体、脑机交互康复训练及神经电子消费品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量产直觉控制智能仿生手。

责任编辑:吴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成都市发布“科技+文旅”场景供需清单

11月13日,“立园满园·共建共享”成都市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对接活动在成都举办。活动聚焦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文旅产业创新升级,打造科技感强、互动性高的沉浸式文旅体验新空间,助力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详细】

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科技2025/11/14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举行 曹立军甘霖出席

11月12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立军,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甘霖出席。副市长许兴国,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褚良银分别致辞。活动开始前,曹立军、甘霖共同参观了科技成果展,...【详细】

成都日报活动2025/11/13

“成都印记”贯穿文化、科技与赛场

11月9日,演员在开幕式现场表演。11月9日,四川省体育代表团在入场仪式上。11月9日晚,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灯火璀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此盛大启幕。这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全国性大型综合赛事,也...【详细】

成都日报活动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