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成都新闻网 » 要 闻 » 成都 » 正文

全国考古工作会即将启幕,成都交出“五年答卷”

2025-09-23 19:28:15 来源:四川观察

全国考古工作会将于9月24至26日在成都举行。9月23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率先发布“成都文物考古这五年”成果报告,系统呈现近五年间成都考古在制度创新、学术突破、科技赋能与活化利用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其中,“土地出让、考古前置”机制、“容积率”奖励政策、6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成果,成为我国考古事业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的生动样本。

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难题,五年来,成都从立法层面突破,不断完善文物考古法律法规体系。2020年修订《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22年出台《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明确“先考古、后出让”刚性原则,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区县绩效考核。2024年,成都更联合纪委监委建立文化遗产违纪违法线索移送机制,实现文物保护责任“硬约束”。这一制度创新带来显著成效,五年来,成都完成考古勘探近7000项,涉及土地30余万亩,保障200多个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既守住文明根脉,又支撑城市发展。该模式于2024年获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基本建设考古优秀案例”。

更引人注目的是,成都创新推出国内首个“容积率奖励”政策,明确规定文保单位、重要考古发现不计入容积率核算,激发区县与建设单位保护积极性。蔡桥遗址、明蜀端王陵等珍贵遗存因此得以原址保护,这一政策已被自然资源部等面向全国推广。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成都考古迎来学术成果的井喷。五年间六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王家堰、二道沟等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将成都平原人类活动史推至10万年前;金沙遗址、老官山西汉墓分别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与“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持续丰富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内涵。出版《天回医简》《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获全国图书大奖,10篇论文发表于《Current Biology》等国际顶刊,彰显学术影响力。

扎实的学术成果离不开硬件支撑与人才保障。成都投资建成国内一流的考古中心,配备8个科技考古实验室、11个文物保护实验室,构建“工作站+整理基地+标本库房”全链条工作体系。4500平方米考古标本库房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推动考古工作迈向精细化、科学化。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成都重点区县文物管理机构编制不少于12人,基层保护力量显著增强。

让考古成果从专业领域走向公共空间,成为成都这五年来的重要突破。东华门、宝墩等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成都考古中心打造“考古·成都”常设展,五年开展社教活动300余场,服务2.6万人次,成为“最难预约博物馆”,实现考古资源从专业研究向公共文化的转化。这种活化利用不仅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更探索出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融共生的新路径。

全国考古工作会召开在即,成都以五年探索表明,考古与城市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成就。通过制度保障、学术深耕、科技赋能与公众共享,成都让埋藏于地下的文明瑰宝成为现代城市的文化底蕴,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责任编辑:吴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成都产 放心买”成都聚焦两大支柱产业提升食品检测能力

记者21日从成都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为推动“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专项守护行动走深走实,该局从2025年9月至11月开展食品生产企业检测能力提升行动,覆盖成都市259家在产白酒企业及106家豆瓣酱企业,助力成都特色食品...【详细】

中新网食品2025/11/21

政企联动亮实力 成都锦江企业赴沪“代言”

锦江连浦江,千里共携手。11月21日,成都锦江(上海)合作推介活动在上海举行,活动以上海国际化平台为纽带,通过“街道搭台、企业主唱”的创新模式,让辖区重点企业登台“代言”。活动现场成都市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锦江区作...【详细】

封面新闻活动2025/11/21

同比增长超70% 全球游客为熊猫“扎堆”成都

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游客,怀揣着对大熊猫的热切向往,结伴奔赴成都,赴一场跨越山海的“圆梦之约”。截至今年11月13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接待外宾48.71万人次,比2024年同比增长70.67%。在中国大熊猫保护...【详细】

新华社文旅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