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9月29日,在国家发改委提出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快应用普及的同时,《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的发展目标,是成都探索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方案》立足成都优势和特色,自发布以来在业界引起热烈反响。那么,在《方案》制定的背后,蕴含了哪些深层布局?将为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怎样的路径指引?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答。
亮剑产业新机遇
从“为国铸剑”到“顺势而为”
从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到阅兵场上的“无人机甲”集群,当下,一场以“智能化无人装备”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加速。从翱翔天际的战机,到实现核聚变放电的“中国环流三号”,从航空航天到精密仪器,数十年来,成都持续为国“铸剑”。
近年来,具身智能加速兴起,其对产品的要求,与成都的产业优势高度契合,无论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精密制造,还是“高技术集成”的创新实力,都为“特定场景”的极致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具身智能的本质,是赋予智能体“身体”,使其在真实物理世界中交互执行任务。无论是医疗康养、抢险救援,还是矿山开采、高空作业,都极具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但又必须精准可靠,远非平常的标准化生产所能满足。 此刻,成都数十年锤炼出的应对复杂、非标、高性能订单的制造能力,正从一项隐藏的“特色优势”,变为市场亟需的“核心实力”。“成都选择具身智能,是厚积薄发、也是顺势而为。”该负责人表示,一个关于“厚积薄发”的产业故事,正在天府之国徐徐展开。
布局四大品牌赛道
完整产业生态
作为全市布局的重要产业链,成都人工智能产业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高速增长,实现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全覆盖。
据介绍,此次《方案》聚焦智能芯片、光通信、智能制造、智能安全4个领域,提出了打造国产智能芯片“生态高地”、数据传输“光速之城”、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具身智能“安全卫士”四大品牌赛道,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的“关键一步”。
一是强化“芯”火力量。据了解,成都已聚集了成都海光、摩尔线程等智能芯片企业400余家,无论是成都华微推出的国产首颗4通道12位40GSPS高速高精度射频直采ADC芯片、还是成都奕成的板级高密封测能力,无论是成都海光保持营收50%以上高速增长、还是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营收连续3年保持10%以上增长,无一不在展现着成都智能芯片赛道的创新生态和发展潜力。
《方案》明确,将以“自主可控+场景牵引”为核心,重点布局GPGPU、SoC、ASIC等人工智能芯片,开发感知、控制、电机驱动、智能运算等专用控制芯片超30款,打造自主多元的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生态。
二是提升“光”芒能级。2025年9月,成都光模块企业在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带来的400G QSFP112系列、800G OSFP系列、800G Coherent、AOC/AEC多款产品,吸引了众多行业专业人士的关注。作为一家诞生于成都、跻身全球前三的光模块企业,新易盛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4.37亿元,同比增长282.64%。成都,正逐步实现从产业链“参与者”到关键环节“技术输出者”的转变,在全球光通信赛道话语权显著提升。 《方案》提出,成都不仅要推动1.6T光模块实现量产,还要攻关3.2T光模块,通过推动企业与电子科大、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合作,协同攻关硅光芯片、CPO、LPO等核心技术产品,巩固全球重要的光通信产业基地地位。
三是创新“形”体制造。据介绍,标准化产品制造时期,成都积累了富士康、西门子2座“世界灯塔工厂”和12个国家级卓越级智能工厂,作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脑生产基地,全球半数以上的iPad、约30%以上的高端柔性屏产自成都,个人计算机产量稳居全国第2。面对当前具身智能终端“小批量、高附加值、深度定制”的特性,这些制造基地已经做好了向“智造基地”转变的准备,随时准备迎接来自全球的订单。 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方案》支持龙头智造企业布局具身智能柔性制造车间、工厂,培育和推广100个“爆款产品”;围绕多样化需求开发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完成从“高级代工”到“品牌创造”的转型升级。
四是筑牢“魂”源保障。作为全国网安产业重镇,成都拥有中国网安、亚信安全、卫士通等领军企业,建有国家级“信息安全与保密通信重点实验室”和首个跨省域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当智能体从代码变为实体,安全风险也从数据层面升级为智能体安全范畴。 《方案》推动中国电科三十所等建设具身智能安全创新联合体,构建多模态安全感知技术体系,并探索建设“具身智能安全靶场”,将守护数字疆域的“网安优势”,全面升级为物理AI时代的“安全护盾”。 据介绍,“这四大赛道是系统性能力的释放,成都正将算力、光电、精工、安全四大底蕴融会贯通,打造出兼具感知、思考、行动与守护能力的完整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深耕六大应用场景
推动技术与城市融合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了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的初步发展目标。
对此,《方案》立足成都行业优势,以医药健康、低空经济、城市治理、文旅、商业零售和教育6大优势领域为牵引,描绘具身智能赋能经济社会“新蓝图”,探索具身智能应用新业态。
一是“生命守护”场景。在医药健康领域,成都拥有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等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对具身智能在药物研发、实验操作等环节的深度应用形成强力支撑;依托华西医院这一世界级医疗平台,为博恩斯、与睿创新等企业的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提供“首试首用”场景;中科源码、羿生医疗、布法罗等企业研发的养老助残机器人“拳头”产品,通过精准的技术赋予医疗以“温度”。
二是“御风翔空”场景。在低空经济领域,中航无人机、纵横股份攻关“群体智能”,沃飞长空的eVTOL开辟空中航线,民航二所、川大智胜引领空域管理,为未来低空经济发展建立“交通规则”,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的行业地位不断夯实。
三是“智慧家园”场景。在城市治理方面,成都将整座智慧蓉城作为“试验场”。鼎桥机器狗与阿加犀机器人护卫安全,毫末智行的清扫机器人维护市容,君逸数码的机器人巡检地下管廊,潜行创新的水下机器人清理河湖,成都正以城市场景孕育“爆款”产品。
四是“幻化古今”场景。在文体旅领域,具身智能为成都最闪亮的名片注入新意。从绵延千年的金沙遗址、武侯祠到现代科幻的大熊猫基地、自然博物馆,明途科技的全息数字人、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智能仿生恐龙机器人、影目科技的智能眼镜……“原生”于成都的具身智能产品走进旅游景点,通过“实景验证”将历史与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体验,让IP场景成为技术展示窗口。
五是“商贾通衢”场景。在商业零售领域,成都以“人-货-场”全链路智能重塑消费体验。越凡创新的配送机器人深入社区楼宇,打通“最后一公里”;智能导购、支付终端在大型商圈中提供服务,让体验消费成为新的商业竞争力。
六是“传道授业”场景。在教育领域,成都以智能学伴、虚拟实训等模式革新教学,智能教育、智能乐器等产品支持个性化学习,构建启发式、自适应的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
据介绍,这六大场景的布局,体现成都“人工智能+”的清晰发展路径:以真实需求牵引技术迭代,以成熟技术反哺城市发展,构建技术、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的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新时代。
探索成都路径
书写智能时代城市答案
据介绍,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核心承载城市,成都正在探索一条内外兼修、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径。
以“新一代智能终端品牌、智能体等具身智能产品研发、制造、应用”为目标,成都在关键领域创新产品、引领发展。如成都海光在智能芯片、新易盛在光模块、中航无人机在工业无人机、卡诺普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的突破一样,成都将在更多具身智能细分领域,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这背后,是成都对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积极响应,是对发展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这一目标的深度探索。据介绍,打造具身智能产业体系,既是成都培育自身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实践,也是智能时代“技术-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探索。
记者21日从成都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为推动“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专项守护行动走深走实,该局从2025年9月至11月开展食品生产企业检测能力提升行动,覆盖成都市259家在产白酒企业及106家豆瓣酱企业,助力成都特色食品...【详细】
锦江连浦江,千里共携手。11月21日,成都锦江(上海)合作推介活动在上海举行,活动以上海国际化平台为纽带,通过“街道搭台、企业主唱”的创新模式,让辖区重点企业登台“代言”。活动现场成都市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锦江区作...【详细】
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游客,怀揣着对大熊猫的热切向往,结伴奔赴成都,赴一场跨越山海的“圆梦之约”。截至今年11月13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接待外宾48.71万人次,比2024年同比增长70.67%。在中国大熊猫保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