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成都新闻网 » 品 宣 » 活动 » 正文

“园”动力 创未来丨成都,以创新“策”未来

2025-11-07 09:49:25 来源:红星新闻

近期,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推出“向往的园区”系列调研报道活动,通过对成都全市十余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园及特色园、园中园进行走访调研,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园区动力图景。如何立特色,强产业?怎样以创新,强动能?何以向改革,要活力?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推出《“园”动力,创未来》系列观察报道,问道特色之“立”,创新之“源”,改革之“进”。

在成都未来科技城的测试道路上,无人驾驶车辆正与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在白鹭湾科技生态园的“西部脑谷”里,脑机接口设备记录着使用者大脑的实时波动;在天府国际生物城的中试车间内,创新药从实验室的“样品”正转化为“产品”……

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正在成都产业园区里加速演进的“未来产业实景图”。

自“立园满园”行动启幕,成都的产业园区便开启了一场深刻的身份革命:它们不再仅仅是企业的“聚集地”,更致力于成为创新策源的“发射场”、技术转化的“炼金场”和未来场景的“试验场”。

一年探索,路径渐明。一条以创新为核心动能,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清晰浮现:精准“耦合”智力与需求,破解创新最初的“方向之困”;重金“跨越”中试死海,攻克产业化的“成本之惧”;全面“赋能”实景应用,终结未来技术的“市场之惑”。这三部曲,共同构成了成都面向未来产业竞争的“策源之法”。

耦合之策|破“孤岛”

让实验室与生产线“对话”

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确保研发的指针始终对准市场的航向。然而,现实常是:高校的成果“束之高阁”,企业的痛点“求助无门”。

成都园区纷纷为此破题。记者在调研走访中发现,许多产业园区开始主动扮演“超级连接器”,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套“需求导向”的研发共同体。

在新津健康食品产业园,一场由园区主导的“校企联姻”正结出硕果。中国工程院金征宇院士领衔的江南大学(新津)健康食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非浮于表面的合作,而是形成了“院士引领+团队驻点”的深度捆绑。驻点教授刘振平的工作日常,就是穿梭于各企业之间,收集“技术需求清单”。

“我们想开发一款更具健康属性的小酥肉,但如何平衡药食同源食材的风味与口感?”面对企业提出的具体需求,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团队迅速给出了“将润喉中药巧妙融入配方”的方案。这种“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模式,让创新不再盲目。目前,该中心已成功推动20余个产学研项目从构想走向车间。

在四川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围绕金牛区“天、地、人”都市产业发展方向,引入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材料与能源等学院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聚集一批校友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构建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生态体。

更具革命性的是“科技副总”与“共享博士”机制,它打破了传统身份壁垒,让高校教授与科研博士以“产业职员”的身份,深度嵌入企业研发的全流程。

在新都区,成都新杉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曾面临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共同困境——缺乏高端科研人才,在快速迭代的金属3D打印技术面前步履维艰。新都区推出的“共享博士”机制,为其送来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的门正兴博士。

门正兴将课堂搬进了车间,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攻坚,通过优化数字模拟仿真技术,成功将大型薄壁零件的打印精度提升了12%。“研究课题有了真实的适用场景,我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找到了新的科研方向,”门正兴表示,“这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产学双赢。”

“共享博士”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套系统性的人才流动机制。截至目前,新都区“共享博士计划”已吸引超190名博士加入,促成校企合作项目38个,攻克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研发、复杂零件3D打印等16项关键技术难题,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1.2亿元。这一模式,正是成都园区以制度创新耦合“智力”与“需求”的生动缩影。

在全市层面,“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搭建了一个更宏大的对接舞台。在兴隆湖畔,一场在核聚变技术研发基地现场举办的对接活动,让前沿的尖端科技与本土的产业资本、制造能力实现了“第一次握手”。一年来,近300场这样的活动,如同一条条高效运转的“创新流水线”,让8000余家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智慧持续碰撞,催生400余项合作。

“成都园区探索的‘科技副总’‘共享博士’模式,其精妙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创新治理’的新范式。它超越了简单的人才流动,是系统性打破组织壁垒,将高校的‘知识创造’逻辑与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进行制度化融合。”在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柴俊武教授看来,园区在这里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要素聚集地”,而是充满智慧的“生态架构师”。

“如何设计好、设计精这套机制,是园区要长期探索的课题”,柴俊武说:“它确保了创新策源从一开始就不偏离市场的轨道。”

跨越之勇|跨“鸿沟”

为中试“买单”就是为未来“投资”

卓越的创造,不能折戟沉沙。

当创新的方向得以校准,思想的火花在园区里点燃,下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来到眼前——如何渡过横亘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达尔文死海”,让创新的火种形成可以燎原的烈焰?

“渡海”须有非凡的战略魄力。不少园区向“中试”环节发力,以重金投入打造共享平台,为创新者“兜底”,充当穿越死海的“巨轮”。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创新药企无需自建耗资数亿的全套生产线。这里已布局了覆盖药物发现、药效评价、中试生产到临床试验的全链条平台超100个。创新药企业康诺亚的Claudin18.2 ADC新药能创下11.88亿美元“出海”纪录,离不开园区为其量身定制的服务方案。“园区不仅提供了‘硬件’支撑,更重要的是完整的产业生态和精准服务,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搞研发。”康诺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园区专业化服务对企业创新的支撑价值。

这种“共享”理念在硬科技领域体现得更为极致。在新都航空产业园,航空零部件制造不可或缺的热表处理、检测检验等环节,是单个企业难以承受之重。新都区国有企业果断投资20亿元,建设了热表处理中心等四大共享平台。“这相当于为整个产业链配备了‘顶配级’的公共车间,”园区负责人介绍,“一家初创公司也能以极低的成本,使用到国际一流的设备,这彻底改变了航空制造的创业生态。”

截至目前,成都已建成市级及以上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141家。它们如同分布在各园区的“创新炼金场”,默默地将实验室里珍贵的“样品”,淬炼成能够经受市场严酷考验的“产品”。

“中试平台是检验一个地区创新决心的‘试金石’。”在四川专精企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子科技大学特聘专家滕正涛看来,投入真金白银,建设共享式中试平台,这实质上是政府以战略眼光,通过分担最关键环节的风险,来激励全社会进行大胆创新。

中试环节薄弱,是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的问题。产业园区承担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任,那么做好“中试”文章,除了定力、魄力、决心,更需要专业化、市场化、高质量。滕正涛说,让实践走向纵深,那么未来,产业园区不仅要搭建平台,更要让平台越来越好用。

赋能之智|创“场景”

为未来技术铺设“第一条跑道”

当中试平台将技术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创新的征程并未结束。尤其对于颠覆性的未来技术,真正的考验在于:一个尚未被认知的市场,是否会接纳一个前所未有的产品?如何让“未来”被看见、被体验、被信任?

立足“未来”,最稀缺的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能够让技术迭代、获得信任并最终定义市场规则的“早期应用场景”。

探访中,记者看到许多园区正从空间的“提供者”跃升为场景的“设计师”和“合伙人”,主动为未来技术铺设“第一条跑道”。

成都未来科技城从规划蓝图阶段,就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巨大的“实景验证场”。在这里,智能网联汽车需要的不是封闭的测试区,而是全域开放、车路协同的真实城市道路网络。低空经济需要的不仅是研发厂房,更是像“未来翼谷”和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里的验证平台等各种应用场景。沃飞长空AE200飞行器能斩获千架商业订单,正是其产品在园区构建的低空生态中完成了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的关键验证。

白鹭湾科技生态园则探索出“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生态”的垂直场景模式。全国首个以“脑机接口”命名的专业楼宇“西部脑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展示、体验和优化中心。成都芯脑科技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之所以能快速进入30余家医疗机构,服务2000余名孤独症儿童,正是因为在这个高度聚焦的“产业社区”里,技术找到了最早期的使用者,并基于真实反馈完成了至关重要的迭代。

而成都科创生态岛的雄心更为宏大,它立志成为一个覆盖技术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实景验证岛”。从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到首批次示范应用,企业可以在这里完成迈向市场的“全程冲刺”。这种“一站式”的场景赋能体系,极大地压缩了未来技术的成熟周期。

柴俊武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刻总结:“成都园区的‘场景赋能’,实质上是开创了一种‘需求侧引领创新’的先进范式。它通过前瞻性地设计和开放公共场景,为未来技术创造了宝贵的‘早期市场’。这不仅是服务上的优化,更是战略上的升维。它让园区从创新的‘后勤部’变成了‘前沿指挥部’,让成都不仅仅是新技术的‘诞生地’,更成为其走向成熟、定义规则的‘主战场’。这正是在全球未来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举措。”

从“耦合之策”精准导航,到“跨越之勇”保驾护航,再到“赋能之智”开辟航道——成都园区在“立园满园”行动的深化实践中,构建了一套策动未来的系统性方案。

这套方案中,不仅有物理意义上平台和空间的支撑,更有制度的创新、角色的重塑和生态的重构。而要升级这套方案,就要向纵深实践,让园区集成并协同更多创新要素,从被动的“管理者”向主动的“合伙人”蜕变,以创新,策动未来。

当成都的园区能够以组织者的智慧耦合全球智力,以合伙人的勇气共担创新风险,以蓝图师的远见定义未来场景,这座城市,便能更有力地执笔,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产业篇章。

责任编辑:吴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

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成都开幕 王晓晖施小琳熊继军等出席

11月3日,以“显示无处不在·AI点靓视界”为主题的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成都开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出席开幕式。省委副书记、省长施小琳,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主宾国代表、巴西驻成都总...【详细】

四川日报头条新闻2025/11/07

成都东部新区发布文商旅体产业政策,企业最高享500万补贴

11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在系统总结新区文商旅体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发布《成都东部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支持成都天府奥体公园文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成都东部新区促进商贸服务业高质量...【详细】

红星新闻文旅2025/11/07

成都市温江向全国企业发出“邀请函”:共享数字消费新机遇,共筑产业生态圈

11月5日,全国数字消费生态发展大会在成都市温江区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百余区县政府及产业链核心企业、知名品牌方、战略合作方等代表齐聚,共商数字消费发展新路径,共绘生态协同新蓝图。数字经济发展深刻改变着消费业态、...【详细】

澎湃新闻温江区2025/11/07